非哺乳期乳腺炎机制探讨


非哺乳期育龄妇女常见的感染性/非感染性乳腺炎症性疾病。其中,感染性包括葡萄球菌、结核分枝杆菌等细菌的感染,病因相对明确;非感染性则包括了淋巴细胞浸润性,导管扩张(duct ectasia),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(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),血管炎性,病因不明确,多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。

     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系和髓系细胞,淋巴细胞是自身免疫性乳腺炎发生的主要因素,尤其是B淋巴细胞;但是髓系的巨噬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、抗原递呈作用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非感染性乳腺炎分类及发病机制

      自身免疫性乳腺炎根据病理镜下特点,可以分为四类,乳房痛性肿块、坏死以及皮肤改变为其主要的特征。本文综述的机制也仅针对已知疾病的乳腺炎表现,但是,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(IGM),目前机制仍不清楚,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
     淋巴细胞浸润性乳腺炎表现为镜下小叶内多量淋巴细胞浸润,可见于糖尿病性乳腺炎,桥本甲状腺炎相关乳腺炎,干燥综合征,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原发性淋巴细胞浸润。

      糖尿病性乳腺炎多见于T1DM、T2DM需要胰岛素治疗患者,浸润淋巴细胞以B细胞为主,可能与抗胰岛素抗体对乳腺导管上皮的抗原交叉反应有关; 另一项学说则认为与高血糖导致的糖化蛋白产物有关,引起细胞因子释放,B淋巴细胞浸润和细胞基质重构,导致乳腺炎发生。

     干燥综合征则由于乳腺与涎腺解剖结构和组织结构、生理功能的类似引起,抗RO/SSA抗体阳性。其中,1/2类干扰素是激活自身免疫性B细胞的基础 ,而IL-12信号通路是关键通路。

      狼疮性乳腺炎少见,主要表现为透明脂肪坏死,IgG、补体C3沿血管基膜线样排列,ANA抗体阳性 ,主要发挥作用机制包括TLR7/9通路激活,树突样细胞递呈DNA抗原,产生大量抗核抗体。

      导管扩张症又称浆液性乳腺炎,病因不明确(如吸烟,厌氧菌感染,创伤,避孕药物,PRL等),表现为导管周围炎性浸润,包括淋巴细胞和浆细胞,引起导管基膜破坏,导致导管扩张 ,相关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,Behcet病(白塞氏病)。

发布于 2023-08-02    浏览88万次
本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,如有不适请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